close
更新日期:2010/01/04 02:47 胡慕情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科學能否客觀、「真實說話」?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受邀在《科學月刊》40年活動典禮演講,以氣候變遷研究為例指出,在大量人為介入下,已是「人間氣候」。科學未來如何在人為影響下發揮應有的力量,值得觀察。 

柳中明以時下最熱門的全球暖化為例,有人重組過去2000年的資料,發現自耶穌誕生至2000年為止,氣候其實無太大異常變化,但最近一百年確實有溫度上升的情況。 

柳中明直指,氣候研究理應科學客觀,「但資料是人解讀的,有意操弄者就會去操弄」。他認為,全球暖化議題成為關注焦點,哥本哈根會議後卻無太多實際減緩行動,與各國對溫室氣體減量日後的行動,如碳交易等相關;「若議題拉愈久,氣候變遷談判就愈久」。 

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成立的原因。柳中明指出,各國科學家會提出許多研究報告至IPCC,但最新研究成果並非IPCC對外公布決定的最終文字;而是由IPCC內13名並未重覆,又分別以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組成,形成政治平衡的代表協商而成。 

柳中明說,氣候變化對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不同感受;如1950年代與1980年代出生的人對氣候的變化就有不同感覺,因此,當氣候研究加上了以對人類影響的程度作為研究主軸,就有許多變化。大自然變化多端,至今人類尚且無法完全掌握氣候,如會不會有下一個莫拉克風災,沒人說得準。 

柳中明說,從過去40萬年的數據來看,約每10萬年會形成一個循環,現在全球氣候正在間冰期(冰原面積消退,地球回復溫暖),值得注意的是,溫室氣體排放確實增高,以至於全球氣溫上升雖未比過去40萬年內的最高溫還高,但二氧化碳跟甲烷排放量的濃度都超過以前大自然的正常現象。 

哥本哈根會議後,如何調節氣候將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柳中明說,台灣將進一步面對地層下陷跟極端災情的問題。一月底前,台灣必須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減量目標,值得觀察。誠如科學月刊董事長劉源俊所說:「在人間的大舞台,我們不只是觀者,也是演員。」科學如何發揮功用,操之在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