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更新日期:2009/09/03 13:22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哥本哈根協定成為政治人物角力場,反而忽視了其他迫切的生態危機?國外學者與保育團體均認為,當下的物種滅絕、棲地破壞等保育問題,更需要政府立即行動。不過國內學者則表示,各項議題需排出優先順序,各國也應多溝通對話;特別是政府需把因應氣候變遷視為急切要務。

 

英國BBC新聞與衛報近日發表文章,討論氣候變遷是否劫持了其他保育議題,而佔據太多討論版面。珊瑚礁受暖化、酸化的海洋威脅,林地大量消失,沙漠化與持續增長的人口數量,生物多樣性備受考驗。比起爭論減碳標準,不如處理當下的生態問題來得更有效益。

 

回應此問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議題排擠效應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每個層面都很重要,必須要訂出優先順序,好好的來處理,」他認為氣候變遷議題本來就需要長期協商,大家應該在這過程中多對話、參考各國經驗,從更高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他也提醒,以台灣來說,氣候變遷應該成為任何規畫的「最高指導原則」;一旦排除,就算納進其他因素,也沒有真正抓到重點。

 

根據衛報報導,英國Tyndall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的麥克‧修姆認為,對各國政治領袖而言,氣候變遷是長期規畫的議題,討論的方案總是要等到未來才執行,相較於其他議題,當下急迫性較低;此外,各國也總是能推諉塞責。他舉例說,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歐洲總是怪美國,美國就怪中國和印度,至於發展中國家就直接怪所有西方已發展國家。

 

前英國環境事務大臣約翰‧岡默也表示,這對其他保育團體產生了市場競合關係。要募款或尋求大眾支持,都得和氣候變遷扯上關係,才有辦法推動。

 

汪中和則呼籲,這並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不要把所有期待都放在政府身上,每個人都有影響力,也要把這些知識變成常識。」他以歐盟一項研究數據為例,一國內只要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關心相關環保議題,整個國家就會有這樣的風氣。

 

「一旦開始作了,速度就會加快,」汪中和以化學實驗為喻,鼓勵每個人在這過程中能扮演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