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07/24 17:39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4日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珊瑚礁繁養殖研究團隊」今天宣布,成功的完成東方石鱸 (Plectorhinchus vittatus)的自然產卵、及將魚苗培育至孵化後第103天的全球首次紀錄。

 

東方石鱸俗稱「東方胡椒鯛、厚唇仔、六線妞妞或加志」,海生館表示,石鱸科魚類在全世界的海水魚市場上有極高的產值,但相關的人工繁養殖學術報告仍十分有限,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仍仰賴野生捕獲。

 

石鱸科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區,台灣主要出現於西部、東部及綠島海域,主要棲息於向海的珊瑚礁區域,肉質鮮美,煮湯或紅燒都適宜,是高經濟價值魚類,15公分以下的幼魚因體色與泳姿奇特,是海水觀賞魚飼養者的寵物,為中、高價位的觀賞魚。

 

海生館表示,水族界還沒有東方石鱸的成熟、生殖生物學、胚胎及仔稚魚發育等研究資料,海生館研究團隊從蒐集野生的亞成魚開始,培育5年的種魚終於順利在今年4月11日開始自然產卵。

 

研究團隊並完整的觀察記錄到東方石鱸胚胎及仔稚魚發生學,此為全球首次完成東方石鱸的自然產卵及初期生活史研究,目前魚苗培育至第103天,平均體長約5公分左右。

 

海洋資源快速枯竭,海生館「瑚礁魚類繁養殖研究團隊」自2004年開始積極進行研究開發數種台灣高產值珊瑚礁魚類的種魚培育及繁養殖技術,2005年首先完成黑星笛鯛在人為環境下自然產卵,並將魚苗養成至成魚的全球首次完全養殖紀錄。

 

2006年,團隊又完成疊波蓋刺魚自然產卵,並將魚苗培育至孵化後第17天的全球首次紀錄,2007年完成了俗稱「赤筆仔」的五線笛鯛自然產卵,並將魚苗養成至成魚的「全球首次完全養殖紀錄」。

 

2008年,團隊再完成藍帶荷包魚的自然產卵,並將魚苗培育至孵化後第20天的全球首次紀錄。

 

珊瑚礁魚類是海生館的「鎮館研究」,水族界對海生館多所期待,海生館指出,這些研究資料將有助於未來研究者了解珊瑚礁魚類的生殖、成熟、產卵、胚胎及仔稚魚生理生態,作為台灣發展海水魚繁養殖產業及建立水產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參考。9807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